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请知悉。
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请知悉。
大英博物馆至今保存着一封泛黄的中文书信,
这是乾隆写的,字里行间透着天朝上国的倨傲。如今,这封信让后人清晰窥见那个时代清朝与世界的落差。
乾隆统治的最后几年,
表面上这个王朝疆域辽阔,营造多年的圆明园也已初具规模,呈现出一派盛世景象,但在这繁华背后,危机早已潜伏。
地方官员为迎合乾隆的好大喜功纷纷虚报政绩,河南、山东等地遭遇旱灾时巡抚仍上奏五谷丰登,实际情况是灾民流离失所,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。
朝廷内部和珅专权已近十年,官员们忙着结党营私,没人关心民生疾苦。
展开剩余83%同一时期的英国却是另一番景象,纺织厂的机器昼夜轰鸣,煤矿用蒸汽抽水机提高了开采效率,铁路开始铺设,蒸汽轮船试航成功。
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。
为开拓中国市场,乔治三世希望与清朝建立外交关系,负责接待的清朝官员望见使团船队,第一反应便是:又来了一支朝贡的藩属国队伍。
他们特意提醒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时需行三跪九叩大礼——这让马戛尔尼陷入了两难。
在英国,君臣之间行鞠躬礼,国与国之间的使节更是平等相待。
他向清朝官员提出可以向乾隆行鞠躬礼,就像对英国国王那样,如果必须下跪,那么清朝官员也得向英国国王的画像下跪以示平等。
双方就此僵持了一个多月,乾隆得知后十分不悦,他认为英国使团的要求无礼之极,甚至怀疑他们此行别有用心。
经过反复商议,马戛尔尼最终以单膝跪地之礼拜见乾隆。
时隔不久,乾隆在热河避暑山庄接见了马戛尔尼,使团成员立刻献上精心准备的礼品:既有蒸汽机,也包括望远镜、地球仪等器物。
马戛尔尼还提议,英国可派遣专家来华,协助清朝开办工厂、训练军队。
但乾隆对这些奇技淫巧毫无兴趣,他扫了一眼模型,心里想的是这些东西不过是些无用的玩物,大清应有尽有,不稀罕。
在他看来英国使团带来的礼物,还不如藩属国进贡的玉石、绸缎珍贵。
马戛尔尼没能达成通商的目的,却收到了乾隆写给乔治三世的回信,这封信共976 字,用满汉两种文字写成,字里行间充满了天朝上国的优越感。
信的开头,乾隆就称自己抚有四海,把英国说成僻处荒远的小国。
对于马戛尔尼提出的通商请求,乾隆一口回绝,还特别提到不需要那些工业产品。
更过分的是,他在信中还警告乔治三世若想留一人在京照管贸易,那是万万不可的,
从前西洋各国,有愿来京当差者,我都没答应,岂能独厚于尔国?乾隆让他们速回本国安分守己。
这封信,完全暴露了乾隆对世界的无知,
他不知道英国的蒸汽机已经改变了生产方式,珍妮纺纱机让纺织效率提高了几十倍,战舰模型代表的海军实力,早已超过清朝的水师。
他更不知道英国使团此行的真正目的,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,缓解国内工业产品过剩的问题。
其实,清朝并非没有机会接触工业革命的成果。
早在明朝末年,西方的传教士就带来了望远镜、火炮等器物,但到了清朝,尤其是乾隆时期, 闭关锁国的政策越来越严。
在这种氛围下,即使有人想学习西方技术,也不敢公开提倡。
乾隆的拒绝,让英国失去了通过外交手段打开中国市场的可能,为后来的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。
乾隆去世后,他的儿子嘉庆延续了闭关锁国的政策,后来英国再次访华,结果因礼仪问题,嘉庆连面都没见就把使团打发走了。
这期间,西方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,而清朝,还在为维护天朝的面子拒绝接受任何新事物。
距离马戛尔尼访华不到50年,英国舰队就开到了中国沿海,这时人们才想起乾隆那封信。
如果当时乾隆能放下傲慢,正视英国的工业革命成果,主动学习西方技术,清朝或许不会落得如此下场。
但历史没有如果,这封信如今藏在大英博物馆,成了清朝愚昧和落后的见证。
乾隆写给乔治三世的信照出了一个王朝的盲目和自大,
如今去大英博物馆参观的中国人,看到这封信时,大多会感到唏嘘,历史已经远去,这份教训永远值得铭记。
参考资料:
《论十八世纪中英通使的礼节冲突》
约翰・巴罗(John Barrow)《我看乾隆盛世》
《清高宗实录》卷 1435
发布于:湖南省股票配资专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